- 已加入
- 2019/11/14
- 讯息
- 129
- Reaction score
- 17
- 常用 DNW
- Dorico
- 乐典体系
- 英美皇家体系
- 日本艺大和声
【前言】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都试图像这位义警一样死命地证明「哪个曲子抄袭了」。然而,这类人必须得接受有关「西洋音乐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围观角度来看)」这方面的通识培养与更有效的乐曲创作理论知识培养。不然,就会出现类似这样的闹剧:某义警觉得甲抄袭了乙,结果甲乙双方都抄袭了贝多芬某首钢琴曲开头的动机、而大众都不怎么听贝多芬的那首钢琴曲。缺乏了这种通识培养的话,你「那颗要为社会服务的正义热忱之心」给社会带来的价值将远少于其所带来的毁灭。我也认为我有必要分析一下这两曲,毕竟连《Jeanny I》的原作者们都被呼悠了。
【从 Intro 开始说起】
先说两曲的 Intro 进行就完全不一样:
变形记的 iidim 可能需要改写成 iiø7(也就是 iim7♭5)。
- 变形记: i - i/VII - VI7 - v7 - iv7 - III+6 - iidim - V7 - i.
- Jeanny I: i - v/VII - i - v/VII - VI - III - ii7 - Vsus4.
而变形记全程用了连续进行、沿著岛冈让五度圈:「i - v/VII - i」「... v/VII - VI」「... VI - III」「... ii7 - Vsus4... (后面应该是解决到主音)」。

《総合和声:実技・分析・原理》p25
这里「铁肩担道义」曝露了自己的短版:
想做义警,却没有牢固的知识储备……
只能用「依旧相似」这种谬论来支撑自己拼死也要证明的观点(因为他害怕自己在这方面的失败):

今后请诸位警惕「依旧相似」这个词:你说「相似」那还好、不要紧;但「依旧相似」这种词发明出来就是用来抹屎的(哪怕当事人并不知道他客观上在做这种事情)。
【紧接著就是念白】

可以看出念白部分都是在重复之前 Intro 部分的和声进行(哪怕有差异也没有调性影响)。
念白本身节奏怎样,这需要针对不同语言的特点来设计内容。
在两者就这方面的相似度方面硬掰「抄袭嫌疑」有点过分了。
这就是风格模仿。
可能《变形记》在和弦累进方面的技术含量稍微低一些,但:
《变形记》也是抄的巴哈(J.S.Bach)、抄了全世界都在合法地抄的卡农进行。
这样你满意了吧?
《变形记》在不在抄 Jeanny,对你不重要;对你重要的,就是要证明他「抄袭」。
这样你满意了吧?
《变形记》在不在抄 Jeanny,对你不重要;对你重要的,就是要证明他「抄袭」。

你不敢做前奏叠放对比。你只是不敢而已。
他就念白部分,又鬼扯了两处:
一、不是《变形记》在做简化、而是在洋乐史当中有原形。《变形记》直接使用了巴哈的原典的卡农连续进行(只不过是用到了短调上而已,不像大家平时都用长调来学习卡农进行)。这也是在遵循岛冈让五度圈(上文有提及)里面的用法。任何卡农连续进行都是根据这个岛冈让五度圈来的,而岛冈让五度圈也是总结了巴哈的连续进行的用法。
二、编曲音色运用这方面,两曲并没有交集。硬要扯的话,《变形记》整体气氛明显阴暗很多,而《Jeanny I》的整体气氛更像是「明明世间有光芒,但自己的双眼只能看到模糊的景象」。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整体音色动态画面感。
【副歌】

「恭喜」这位「义警」。《变形记》在副歌的前半段的处理方法与《Jeanny I》在理念上是相同的。而相同的原因仅仅是把第二个和弦由七级换成五级。这反而使得两曲各自的副歌在前半段的和声功能方面完全同步了、变成了鸡蛋上的裂缝。
然而,这位「义警」所怀疑的地方却是另一点:

这位「义警」连抹屎都免不了抹偏,怕是他连和声都没学好。
至于「形成轮唱效果」变成了拿来说嘴的话题,我觉得有两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值得所有使用卡农八小节连续进行来写歌的人们都得注意一下:谁看你不顺眼,谁就会拿一套类似进行的曲子来叠个轮唱、说你抄袭。一定要在节奏上做一些有创意的处理。
第二点原因是定旋律(Cantus Firmus):两曲的副歌的旋律,如果都简化成定旋律的话,我相信一定是高度重叠的。人在受别的曲子的影响、来自由发挥旋律时,就难免出现这种问题、惹上这种「听啥像都觉得是抄袭」的「义警」。解决这种问题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旋律富有更多变化、使得其不会在被逆向工程时只能逆向到某一个固定的定旋律音高之上。
这位「义警」只看到了轮唱,却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客观上的轮唱效果。就这样还出来混?
他在最后用 Adobe Audition 弄出来的叠唱视频,我听著彼此和弦进行都无法很好地融在一起。
----
我将开头的前言再重复一遍好了。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都试图像这位义警一样死命地证明「哪个曲子抄袭了」。然而,这类人必须得接受有关「西洋音乐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围观角度来看)」这方面的通识培养与更有效的乐曲创作理论知识培养。不然,就会出现类似这样的闹剧:某义警觉得甲抄袭了乙,结果甲乙双方都抄袭了贝多芬某首钢琴曲开头的动机、而大众都不怎么听贝多芬的那首钢琴曲。缺乏了这种通识培养的话,你「那颗要为社会服务的正义热忱之心」给社会带来的价值将远少于其所带来的毁灭。
最后推荐「Capo」这款 App,是 macOS 系统都可以藉由 Mac App Store 商店买到。这款 App 用来侦测和弦累进的话非常好用……哪怕偶尔会有失误的地方,也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正确的和声。每当你出现「听著像就觉得抄袭」的疑问的时候,这款 App 永远比「你只用你的耳朵」更靠谱。不要觉得你联络了原作者就怎样怎样了,万一原作者也没有用这种工具来避免自己的感觉被操控呢?
活到老,学到老,谨慎到老。祝各位在给自己大脑用知识充电的旅途愉快。
$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