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长于八月份忙于音乐制作,这一个月内也不会有什么内容更新。

序章 § 和声学习之基础

  • 人气人气: 783
  • 最近更新最近更新:
  • (该网页尚未完工、且并非每天都会更新。可能会有先写完全篇再慢慢补插图的情况。完工之后、便会移除这句话。)

    1. 调​

    (1) 主音与调位​

    // 「调」的「中心音」谓之「主音」。
    // 〔半音阶的〕12 音各自作为主音,决定了这 12 个调的位置(调位)
    // 「调位」以「主音之音名」来表示。

    (2) 音阶与调种(旋法)​

    // 「调」的「音的组织方式(音组织)」以「音阶」的形式来表现。
    // 音阶的每一步进均谓之「音度」。
    // 将主音作为「Z」开始数起,从低到高数称作「XCVBNM」、以「XCVBNM」来略记。
    或者,按照欧美标准写成「^1、^2、^3、^4、^5、^6、^7、^8……」也可以。也就只有日本的老师才会纠结你的罗马数字记号要不要写衬线(只有和弦记号才会写衬线)。
    // 彼此呈 8 度关系的音度均以相同度数来称呼。
    // 根据音阶的各个音度之间的音程配分(全音与半音的位置)的差异,自「长音阶 (Major scale)・短音阶 (minor scale)」各自生得「长调 (Major key)・短调 (minor key)」。// 也有喜欢讲大小调的,本百科不做强制要求。

    长旋法与短旋法.svg

    (3) 24 种调、音名、唱法​

    // 12 种调位,每个调位有 2 种旋法,就决定了有 24 种「调」
    // 各个调的名称(调名)以「主音名+旋法名」组合而成。例:

    汉语称谓日语称谓英语称谓德日通用称谓、读音、略记(注意大小写)
    升F长调(升F大调)嬰ヘ長調(えいへちょうちょう)F♯ MajorFis Dur (フィース・デュア) Fis
    降B短调(降B小调)変ロ短調(へんろたんちょう)B♭ minorb moll (べー・モール) b

    // 另外,因为岛冈让的古典和声理论体系构筑在十二平均律之上,所以会将异名同音的调(比如「F♯ Major」与「G♭ Major」)视为同一种调(异名同调)
    // 在使用德日通用略记的场合,请参考此图例、在谱表左下方标注调性(注意大小写):

    德语24调.svg

    // 考虑到国际通用性,这套百科使用英语音名称谓与首调十二音唱法在本百科当中,使用英语音名的情况下,可以写成「CMaj」「Cmin」也可以写成「C+」「C-」,不用再专门敲小写字母。但如果你不方便输入「♯」「♭」符号的话,请用「-sharp」「-flat」取而代之、而不是滥用「#」「b」这两个字符。

    首调12音唱法.min.svg

    // 首调十二音唱法可以用一套唱法同时唱长调与短调确定了自然长音阶与自然短音阶的唱法:

    音阶首调十二音唱法
    自然长音阶(自然长调)do re mi fa sol la ti do
    自然短音阶(自然短调)do re me fa sol le te do

    //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要报考、就读日本的音乐大学的话,你需要习惯使用德语音名固定调七音唱法(日语罗马音 do re mi fa so la shi 只对应 CDEFGAH)。笔者建议刚刚开始接触视唱练耳的人群同时训练自己的「固定调七音唱法」与「首调十二音唱法」,分别对应日本与英美的古典音乐教育界。一旦一开始只适应某一种唱法的话,则在学习另一种唱法的时候的难度会随著你的学龄的增加而呈指数级增长。
    // 池内友次郎与岛冈让在二战刚刚结束不久之后去法国与德国考察之后、在构筑艺大和声体系时,采用了德语音名。加上日本与德国在西洋音乐教育方面的渊源颇深,日本的古典音乐界也因此习惯使用德语音名。德语音名采 CDEFGAH 且分别唸「tsɛ / dɛ / ɛ / ɛf / gɛ / ɑ / hɑ」,升音时加注尾标「is」(唸「ɪs」)、降音时对辅音音符与元音音符分别加注「es」(唸「ɛs」)「s」(辅音尾)。唯一例外是「降 H」得写作「B」唸「bɛ」,有点类似山羊叫声。
    // 然而,日本的整个爵士乐发展历程都是受美国影响的,所以日本的流行乐坛(包括爵士)一直都在使用英美的音名念法。这让包括萨克斯管在内的很多同时跨足古典与流行的移调乐器的乐手们非常苦恼,因为他们都是用德语音名来称呼他们的移调乐器的长调调性的。举例说「单簧管」的「降B管」在日语就经常称为「べー管 (bɛ kan)」……也可以说是「ビー・フラット管 (bii furatto kan)」这种在当地人听来不伦不类但至少能听懂的称谓,但「ビー管 (bii kan)」就是在乱讲。

    (4) 移调・移旋・移旋调​

    // 论及将一定的音乐构造(旋律、和声、乐曲等)从某个调挪到其他的调的情形:

    //   在保持旋法(调种)不变的情况下,仅变更其主音(调位)的行为,谓之「移调 (Transpose)」;
    //   在保持主音(调位)不变的情况下,仅变更其旋法(调种)的行为,谓之「移旋 (Transmode)」;
    //   在对旋法(调种)进行变更的同时,也变更其主音(调位)的行为,谓之「移旋调 (Modal Transpose)」;

    // 看图例:

    移旋调.min.svg

    在上图所示之范例当中,可以看到这些关系:「(a)↔(b)」与「(c)↔(d)」是移调、「(a)↔(c)」与「(b)↔(d)」是移旋、「(a)↔(d)」与「(c)↔(b)」是移旋调

    (5) 音度的变位​

    // 在保持音度的同一性的前提下,任何音度都可以做出向上或向下的半音变化。此谓音度的变位(Pitch Shift)、分为「上方变位」「下方变位」变位音度也另称「变化音」「变质音」。与变位的相对概念是「正位」,代指每个音度的原本的位置正位音度也另称「固有音阶音」「固有音」。
    // 只要提到变位,一定是以半音为单位进行变位。
    // 上方变位的记法是在音度的前方写「↑」(升)、下方变位的记法则是在音度的前方写「↓」(降)。同样方向的变位可以连续进行二至三次,分别被称为「二次变位」「三次变位」,届时的记法则分别是「↑↑」(重升)和「↓↓」(重降)与「3↑」(三升)和「3↓」(三降)。对应的记谱法见下图。
    单升与单降的符号「♯」「♭」虽然可以直接用 Google 日语输入法敲「シャープ」「フラット」敲出来,但是重升与重降非常不方便输入、且鲜少有电脑字型支援(哪怕已经有对应的万国码码位了),更遑论三升与三降,非常遗憾。前面说过「-sharp」与「-flat」这两个后缀、可以用于不方便敲记号的情况下。对于二次变位则用「-doublesharp (-2s)」「-doubleflat (-2f)」、三次变位则用「-triplesharp (-3s)」「-tripleflat (-3f)」。

    三次变位.svg
    // 自然长调与自然短调的各音符的一次变位表如下:

    变位.svg
    // 如上图所示,各个音度在某些时刻会(在保持音度的同一性的前提下)出现这样的音高变化。像这样的「各个音度各自的可活动的音高位置范围(正位・变位)」谓之「各个音度的位相」。
    上面这句话的原文居然用到了「取りうる」这种数学用词(直译「构成定义域的可取值」),看来岛冈让是真的在把和声学变成理科。

    2. 和弦​

    (1) 和弦与构成音​

    // 音的「集合体」谓之音簇 (Cluster);依一定的秩序组合而成的音簇,谓之和弦 (Chord)。用以组成和弦的音,谓之构成音(和弦构成音; Component Pitches)
    // 因应构成音的数量 (Amount) 种类 (Type),生得多种形体(和弦形体; Chordal Structure)。个中基础,当数由三个构成音组成三和弦(Triad; 三音和弦形体)


    ---------
    待完成清单:

    (2) 三和弦​

    (3) 和弦的音度​

    (4) 七度和弦​

    (5) 构成音的上下配列​

    (6) 低音位​

    (7) 高音位​


    3. 和弦的曳动​

    (1) 和弦的钟摆运动(曳动)​

    (2) 和弦的客观规律(属进行)​

    (3) 和弦的功能​

    (4) 各种曳动​

    (5) 五度逆行的客观规律(下属进行)​

    (6) 常用的曳动及其常用功能​

    (7) 曳动的连锁​

    (8) 和声乐句与终止​

    (9) 闭终止・开终止​

  • 载入中……
上方